2022年10月27日下午,菠菜导航网600主办的“毓秀史学讲坛”特邀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民老师为公司师生作“近代华北区域商品市场的延续和演变”的学术讲座,学院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校外旁听人员通过线下形式积极参加,人数近200人。讲座由菠菜导航网600经理肖红松教授主持。
张老师首先以一场学术座谈会“华北区域研究的新探索 ”为契机,引申出对华北区域商品市场的研究。
接着,张老师叙述了税关的延续与演变。以海关总署1900年以后常关演变的资料为依据,来窥测天津的常关(钞关)制度的实施。1900年以后,天津常关进行了改革,在常关下设立了分关和分卡,这样通过水陆交通进出天津的所有商品都要经过卡口,因而常关发挥了天津与内地之间商品征收的重要作用。在1930年以前,常关并没有失去国家税关的基本职能,它是传统税关的一种延续性,合理性的操作,经过近代性的改革,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张老师重点分析了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延续和变化。他指出,从近现代的理念来讲,近代华北地区的商品市场实际上进入了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理念,也就是我们讲的现代化的理念。近代华北商品市场的内部结构、外部环境有更多的近代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代华北商品市场对传统市场有很多的延续。大概有四点:一是经济重心东移的问题。明清以降,由于沿海贸易的逐渐开展,全国的经济中心普遍东移。而华北商品市场通过沿海地区城镇的发展,基本奠定了近代乃至现在华北区域的经济格局。二是一些传统的机构继续发挥指导和调节作用。税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北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从广义上讲,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经济格局以及经济中心的变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传统商品流通工具的延用。长期以来,华北地区的商品流通、人员往来,主要靠的是陆路、沿海、运河运输。近代以后,铁路的开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地区商品流通的渠道。但是传统的运输方式仍然存在,并在挤压、夹缝中发展。四是小城镇与集市继续发展,但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没有发展像江南地区那样专业化的工商业城镇。
张老师谈完明清以后华北商品市场延续的问题,之后又分析了开埠以后华北商品市场的演变。首先1855年黄河改道,改变了经济贸易发展的格局,商品流通、空间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其次,开埠以后,华北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华北地区面对国际市场,既有量的发展,又有质的演变。再次是近代以后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变革。20世纪以后,随着轮船和铁路的发展,华北地区形成了一种多种方式、多条渠道交织的一种交通网络。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扩大了商品流通的规模。最后,从市场的商品结构和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来看,论证了土货和洋货并存、消费性生活资料和生产性资源并重,形成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为主的商品市场。
然后,张老师为大家解释了市场网络与城镇体系的延续与演变。第一,华北商品市场层级网络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沿海口岸城市和交通枢纽为中心,涵盖城镇和农村集市的多层次市场,包括终极市场(中心市场)、不同功能中级市场、专业市场和初级市场组成的三级多种类型。华北地区进入了城镇化的进程,口岸城市、工矿业和交通枢纽城镇崛起、沿海城镇复苏、集镇的增加。
张老师经过耐心的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华北区域进入了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但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市场化并不充分和完备,也没有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基层市场不断消失”的现象。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因此城市和集镇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总体数量增长的渐进性,市场的推进作用有限,且各地区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肖经理就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指出张老师的讲座是多方关照的体现。一是对前沿学术观点、学术思路的回应与反思;二是对近代华北区域商品市场的研究,有着宏观的关照到微观的关照;三是有着浓厚的现实关照。
讲座之后,师生纷纷向张老师提问和交流。师生一致评价张老师的研究既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又有细致的微观实证,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本次讲座有助于学院的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