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菠菜导航网600举办“毓秀史学青年学者讲坛”第4讲,本次讲座题目为“古黄河下游平原史前文化交流研究的思考”,由菠菜导航网600王清刚老师主讲,洪猛老师担任与谈人。菠菜导航网600及校外师生近百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座由菠菜导航网600副经理衣长春主持。
讲座开始,王清刚老师先谈到了自己近年对区域文化互动的关注,并且对河北史前考古研究的广阔前景充满期待。接着他介绍了题目的来源,河北平原与海岱地区分别处于古黄河下游的左右岸,地缘相近,但史前时期两文化区的交流呈现出若即若离之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史前时期河北平原两侧一直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新观点。王老师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仔细梳理。
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一、史前时期古黄河下游的流向和改道问题;二、河北平原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三、思考与启示。
关于史前时期古黄河下游的流向和改道问题,王老师总结了学界对于古黄河下游改道研究的三种观点:多次改道经河北平原入渤海说;多次大规模南北改道,曾经苏北入海说;西汉以前始终未发生改道说。目前学界对史前时期古黄河下游河道研究的分歧集中于两点:是否曾大规模改道?是否曾取道鲁北和苏北入海?古黄河下游的流向和改道是影响河北平原两侧史前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结合,互为证据,因此导致结论截然不同。
关于河北平原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从宏观层面概括,有两种差异较大的认识。其一,两地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基本上不存在密切的交流;其二,两地在新石器时代存在阶段性的密切交流。王老师梳理了六组被认为存在联系的考古学文化:第一组,后李文化与磁山、北福地一期文化;第二组,北辛文化早期与磁山文化晚期;第三组,北辛文化与北福地二期文化;第四组,北辛文化晚期与后岗一期文化;第五组,大司空类型、雪山一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第六组,河北平原龙山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王老师指出,学界讨论较多的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阶段,针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共时关系以及文化归属,分歧尤多。
王老师在综述古黄河下游平原史前文化交流研究的过程中,意识到应将古黄河下游流向和两岸史前文化交流纳入到同一个视野下进行综合研究,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其一,进行考古学文化互动的前提是确认共时性的存在,因此两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和分期仍需继续深化。其二,聚落分布及区域文化交流的路线需重点研究。其三,影响河北平原两侧史前文化交流的因素需作专门探讨。其四,审慎地利用全新世早中期黄河下游古河道的研究成果。
最后,他谈到太行与泰沂之间的古黄河下游平原是史前中原、山东、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基于环境变迁视角下,重新审视古黄河下游改道对这一独特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的影响,将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学术增长点。
讲座结束后,师生互动频频,学术气氛浓厚。洪猛老师进行精彩的点评,他谈了三点感受:一是讲座内容研究背景跨度大、时段长,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思维;二是王老师学术功底扎实,观察角度敏锐,有着清晰的学术见解,肯定前人成果,总结梳理新的学术发展。三是跨省联合考古愈发得到学界的重视,应以学术课题为导向进行广泛实践。洪老师还就北福地二期文化中的陶釜以及哑叭庄龙山遗存中的陶鬲等问题与王老师作了深入的探讨。
李文龙老师也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指出,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目前来看河北史前文化有典型的走廊特性,两者在文化发展上各自有不同的道路。研究史前文化交流问题确实要考虑共时性问题,在同一时间尺度下进行比较;还应注意区分文化溯源研究和文化交流研究。聚落分布格局反映出太行山东麓少见大型中心聚落,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衣长春副经理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首先,王老师的讲座体现跨学科,研究课题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易于引发学术界交流与探研;其次,建议对于这种引领性、启发性的学术活动,学院以后可以多组织和筹划,有助于科教融合,加强人才培养。